教学案例:让质疑成为学生学习的新风尚

作者:   来源:无锡市石塘湾中学   录入者:admin   发布时间:2024年04月23日

让质疑成为学生学习的新风尚

无锡市石塘湾中学(214185) 徐长征

案例:

对于《透镜》这一节的学习,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了解透镜的焦点和焦距。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我并没有像往常那样先介绍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概念、相关的名词如光心、主光轴等,然后再通过演示使学生认识到透镜对光的作用并由此引入焦点和焦距的概念。学习本节时我只是在简要引入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概念后,便给学生们提供凸透镜和凹透镜,让学生自由观察思考并提出问题。本以为学生可能会按照课本上的活动4.3和活动4.3去了解一些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常用辨别方法。没想到学生们拿到透镜后,就迫不及待地用透镜到处看。不久就有学生相继提出:

“为什么通过凸透镜看近处书上的字是放大的,而通过凹透镜看到的是缩小的?”

“是否透过凸透镜看到的都是放大的?”

(还有细心的同学经过观察后提出)“把书放在离凸透镜较近但距离不同时透过凸透镜看书上的字为什么放大的程度不同?”

(我当场表扬了该同学观察的仔细,但并没有当场回答,而是让学生继续观察思考)

接着就有学生又提出:“分别透过凸透镜和凹透镜同样看书上的字,看到的结果不同是否是因为光通过凸透镜和凹透镜后偏折的情形不同?”

我依然只是微笑并不作答,只是这样说:“如果你们能进一步观察并思考可能会有更大的收获”。

那天上课时正好天晴,我灵机一动:何不让学生到走廊上阳光下继续观察,说不定还会有更大收获,果然很快就又有学生提出:     “为什么阳光通过凸透镜后的光斑比周围的要亮,而通过凹透镜后的光斑比周围还暗?”

还有个别同学提出:“为什么有的同学实验时让阳光通过凸透镜能得到一个很小的亮点,而我得到最小的亮斑竟然是椭圆形的?”

当然也有学生提出:“为什么我实验时阳光通过凸透镜的光斑比周围还暗?”

事前我可真没想到学生通过观察会提出这么多问题,而当时我并没有马上一一解答这些问题,因为我在等待恰当的时机,那就是让学生在充分观察后有了较为充足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相互讨论,相信一些问题他们会自己解决。果然激烈的讨论后有些问题已不需我讲解他们就能自己解决了(还有一些不属于本节内容学习范畴的鼓励学生课后自己查找资料解决),看来有时适当放手效果还真不错。

反思:

本节课让学生自己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提问、学会讨论并学会自己解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相当活跃,效果也比预期的好。由此我想到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说过:“学问。就是学习问问题。但是,目前在学校里学习一般是让学生学‘问’,学习如何回答别人已经解决了的问题。”这一点我相信同行们会深有同感,因此笔者就对于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方面进行了反思:

一、学生不提问的一般原因:

学生在教学实践中难得能有几个主动提问,其实绝大部分学生基本上提不出问题。这值得令人深思,课改的深入使得科学探究已成为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而现在探究中大多是由教材、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再猜想探究,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不能提出问题,这大大影响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学生不肯、不会提问呢?我想一般会有下列几个方面的原因:

1、学生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也没有提问题的习惯。很多学生已经习惯于等待老师的问题然后设法解答,他们已经养成“吃快餐”的习惯而缺乏独立提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2、学生就是有问题也不肯提出来,特别是一些优秀的同学。学生普遍有这样的想法:我提出的问题同学们会怎样想,会不会笑我提出的问题太简单,会不会说我太会迎合老师,会不会课下议论我故弄玄虚等等,所以这些榜样同学大多会选择沉默是金。而其他后进同学看到优秀同学都是如此沉默,没有了领头羊,他们也许会想至于我们还是三缄其口为妙吧。

3、教师自身的因素:有些教师怕浪费时间而不重视让学生提问,甚至不给学生提问的机会;有时在授课过程中设置许多限定提问的要求,怕学生提的问题漫无边际而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要求学习的内容,因此把学生的思维固定在有限的空间内,学生也由此失去提问的兴趣。

笔者认为这种“不会提问题”“不肯提问题”“没有机会提问题”的现象很普遍,也为此很担忧,那么如何改变这种令人堪忧的现象呢?我认为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深深意识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是多么的重要。

我们知道人的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作为教师要做到以疑激思,我们知道如果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就会产生研究问题的巨大动力,教师应充分利用这点组织课堂教学。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则需要主动去思考,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意味着一个人从旧有的知识向新知识迈进。可见,物理教学过程中,起主导地位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在思考中如何找出具体的问题,并且为学生营造一个可以思考的良好氛围。

二、     如何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

其一,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物理课堂成为轻松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和勇气,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质疑,从而提出问题。教师对提出的问题要给予恰当的评价。对于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同学及那些基础差、胆小的同学,一旦提出问题,首先应称赞其勇气,然后再帮助其分析,这样有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调动积极性;对于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同学,不要嘲笑反而更应该耐心引导;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同学,应鼓励其进一步的探索,大胆创新,让学生品尝质疑的乐趣,激发提问的热情。从而增强对新知识探索欲望。遇到冷场时,教师对学生说一些鼓励的话。通过教师的鼓励,肯定会有学生响应,对大胆站起来的学生给予肯定。经常这样训练后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会越来越多,形成师生互动的课堂气氛。

其二,要从心理入手让学生敢问、会问、勤问。学生只有认识到提出问题的重要性,才能逐步从要我问到我要问的空间发展,进而使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所以本学期伊始笔者便从历史的角度向学生说明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在教学当中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一些著名科学家敢于提出问题的事例,来鼓励学生。如:给学生讲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的故事,苹果从树上落下大家习以为常,牛顿却提出:为什么苹果会从树上落下?拉住苹果的力和拉住月球的力是不是同一个力?以质疑的态度思索其原因最终发现了万有引力。不仅如此,笔者还从成材角度向学生说明提出问题的必要性。只有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才能提高自身的能力。如果学生学习不主动,懒于思考,没有求知欲望,也就无创新可言。提出问题能力的提高可以促使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提问,成为自觉的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的奥秘,畅游知识的海洋。

其三,从实际出发巧妙设计学生提出问题的情景。可以引导学生从插图中提出问题。新教材有很多有趣的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细微处并比较与日常不同再提出问题。如:在学习折射规律后,让学生看图“筷子变弯了”学生会提出“为什么水下的筷子会弯的?”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也可以引导从生活中提出问题。日常生活中很多现象与物理息息相关,这些现象天天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已习以为常。教师能够引导提醒学生关注这个大自然,必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无穷求知欲。如:塑料挂衣钩的吸盘紧紧“吸”在墙壁上,通过讨论,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挂上衣服也掉不下来?是什么原因把它吸在上面的?” 当然也可以实验中提出问题。通过仔细观察、比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不断完善问题?如本节透镜学生通过观察提出的问题。

其四,让学生学会将质疑成为自己的习惯。教育学生对各种权威不盲从,大胆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养成爱问“为什么”的习惯,用疑问的眼光看待各种现象,探究我们不知道的自然规律。如:对课本进行质疑,课本在编写的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有些概念、规律并不严密;对各种媒体进行质疑,有些报刊杂志经常犯一些科学错误,有意识让学生纠正;对权威进行质疑,也可让学生相互质疑提问。如有不懂,在全班同学面前提出来,常常会有意外惊喜。教师要调剂好课堂气氛,推动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以求探索精神的共鸣。

总而言之,注重培养学生会提问题的能力,是促进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之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个平庸的教师只会奉送真理,而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的方法。著名美籍华人杨振宁教授曾指出:“中国学生普遍学习成绩出色,特别在运算和推理方面比国外学生有明显优势,但中国学生最大的缺撼,就是不善于提出问题,缺乏创新精神。”让我们共同努力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论的精神,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让质疑成为学生学习的新风尚!

徐长征   让质疑成为学生学习的新风尚 江苏省教育学会 省级 2008.12  三等奖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